經濟形勢怎么看、紡織行業怎么辦 |
本刊記者-劉嘉
今年以來,中國經濟穩步復蘇,前兩個月出現積極變化,但進入3月,受烏克蘭局勢變化和國內疫情影響,回升勢頭承壓。對于紡織行業來說也是如此,行業企業運行面臨壓力,困難挑戰明顯增多。這段時間以來,對于經濟形勢、防疫與發展、外貿外資、小微企業的討論層出不窮,也讓人頗有感觸。
總體看,紡織行業首季經濟運行平穩開局,實屬不易。2022年一季度,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722.5億美元,同比增長11.2%(以人民幣計同比增長8.8%)。今年1-2月規上紡織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.7%,全國限額以上服裝鞋帽、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4.8%。
從統籌防疫與發展來看,算的是大賬,是生命賬也是經濟賬。從中央到地方密集出臺政策措施,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,爭分奪秒抓復工復產。深圳,從按下“慢行鍵”到社會生產生活秩序開始有序恢復,用時不到10天;山東,3月29日宣布自2月底以來的這波疫情實現社會面動態清零,復工復產進入“快車道”;吉林,4月14日宣布實現社會面清零,社會生產生活秩序逐步恢復;上海,本輪疫情傳播指數已由2.27下降到1.23,4月16日發布工業企業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指引……
從外貿方面來看,區域貿易合作持續深化正在為行業外貿發展提供新動能。今年1月1日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》(RCEP)正式生效,1-2月紡織行業對RCEP國家出口139.4億美元,同比增長10.2%。特別是紡織紗線和織物的出口漲幅顯著,分別同比增長了33.7%和20.1%。更多新市場,意味著更大增長空間。此外,為穩定外貿,一系列政策舉措及時發力——減稅降費、暢通物流、加快出口退稅進度、加強出口信用保險支持、發展外貿新業態等舉措加快落地。
從產業鏈和企業微觀角度來看,一些工廠因疫情停工停產,原材料價格高位攀升,企業成本走高……多重因素疊加,引發人們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擔憂。雖然挑戰增多,但更多是因疫情帶來的短期沖擊。
可以看到,今年以來,為中小微企業紓困動作頻頻。一方面運營成本做“減法”,今年退稅減稅規模約2.5萬億元,其中留抵退稅約1.5萬億元。另一方面現金流上做“加法”,信貸支持可謂“雪中送炭”。一季度,小微企業貸款需求進一步釋放;4月15日,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全面降準0.25個百分點。國家發改委、工信部、人社部等部門陸續推出紓困舉措;江蘇出臺“40條”措施、廣東出臺“47條”措施、湖南出臺“36條”措施……從房租減免到發放補貼,各地因地制宜推出更具針對性的紓困舉措。
中國紡織產業鏈完整齊備,配套優勢明顯,從當下看,關鍵在于把“鏈”上的企業保護好,落實落細減稅降費、金融信貸等惠企政策,緩解企業運行壓力;著眼長遠,著力突破“卡脖子”技術瓶頸、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、發展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……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,在補鏈強鏈上不斷發力,激發企業發展活力,推進產業邁向高層次發展。 |
相關文章 |